东西问丨哈佛学者王裕华:国家能力建构能否东西互鉴?

2022年6月19日—近日,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栏专访哈佛大学政府系首位中国籍教授王裕华,探讨东西方国家能力建构过程中的异同。王裕华长期致力于比较政治学研究,并以古今 ...

东西问丨哈佛学者王裕华:国家能力建构能否东西互鉴?

  (东西问)哈佛学者王裕华:国家能力建构能否东西互鉴?

  中新社[1]华盛顿6月19日电 题:国家能力建构能否东西互鉴?

  ——专访哈佛大学政府系首位中国籍教授王裕华

  中新社[2]记者 陈孟统

  一个国家的国家能力到底意味着什么?东西方社会之间,构建民族国家的方式有何不同?大国政治博弈背后,东西方之间又该如何看待国家能力此消彼长?

  近日,中新社[3]“东西问”专栏专访哈佛大学政府系首位中国籍教授王裕华,探讨东西方国家能力建构过程中的异同。王裕华长期致力于比较政治学研究,并以古今中国为样本,探寻国家能力构建对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意义。

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
  中新社[4]记者:近年来,傅高义、史景迁等美国老一辈研究中国问题的学人相继逝去,一些资深中国问题专家也有逐步淡出华盛顿智库的趋势。作为在美研究中国问题的新一代学者,你感受到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研究的现状如何?他们更关心中国哪些问题?

  王裕华:可能需要回顾美国中国学的历史才能看清现状。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二战之前,但最主要的中国问题研究是在二战之后。当时美国的中国研究主要动机是培养一批“中国通”,帮助美国政策制定者了解中国政治形态和架构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,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大多在大学任职当教授,但其最主要任务并非对政治学作出理论上贡献,而是为美国政府提供事实性的基础知识。所以我们看到老一辈的中国问题学者,有更多涉足政策界的经历。他们能用自己关于中国的知识去影响当时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,同时又能把从政策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带回对中国的研究中。这体现了那一代美国学者的特点,其能让政界和学界产生沟通。

  但冷战之后,美国研究中国的动机发生很大变化,中国问题研究出现了学术界和政策界分化的现象,导致研究政策的人跟做理论学术的人慢慢分成两个圈子,彼此间交流慢慢变少,因为他们关心的问题很不一样。不过,最近这两者之间的沟通在慢慢增多。在中美关系恶化...

相關分類資訊